“五载薪传·师者引航”丨刘名威副教授:保持好奇心与勇气,不断试错成长
编者按:
值此学院成立五周年之际,37000vip威尼斯推出“五载薪传·师者引航”教师系列专访。
这里有深耕学术多年的资深教授,也有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,他们或专注前沿技术,或深耕教学创新,或探索产学研融合。通过他们分享的成长奋斗故事及对专业领域的见解,你将看到对科研攻坚的执着、课堂内外的温情、职业选择的智慧,以及如何在代码与算法中坚守热爱。
愿这些师者的故事,成为你逐梦路上的微光,照亮前行的方向。
——致敬五载匠心,共赴星辰大海
教师简介:刘名威

刘名威,37000vip威尼斯副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珠海市可信大模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,中国计算机学会(CCF)软件工程专委会执行委员,37000vip威尼斯“逸仙学者计划”新锐学者。2024年6月加入37000vip威尼斯,此前于复旦大学获得本科学位(2017年)、博士学位(2022年)并完成博士后研究(2024年)。
研究方向聚焦于软件工程(SE)与人工智能(AI)交叉领域,主要探索AI4SE(AI赋能软件工程)和SE4AI(软件工程赋能AI)的前沿问题。具体研究包括: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化开发与维护、软件开发知识图谱、大模型可信评测、可信代码大模型等。致力于利用大规模语言模型(LLM)、知识图谱(KG)等先进AI技术,解决软件工程中的核心挑战,并应对AI应用中的软件工程和系统工程问题。近五年在软件工程领域顶级国际期刊和会议(如TSE、TOSEM、ICSE、FSE、ASE等)发表论文20余篇,并荣获ACM SIGSOFT杰出论文奖(FSE 2023,CCF-A)、IEEE TCSE杰出论文奖(ICSME 2018,CCF-B)等多项学术奖项。


1学术启蒙:从科研小白到带队导师
刘老师在学术上受益于良师,又诲人不倦。回顾自己的学术起点,他坦言当时有些“懵懂”。本科毕业时他对科研并没有非常清晰的认知,并未考虑读博,而在进入复旦大学软件工程实验室并遇到他的博士生导师彭鑫后,一切发生了改变。
刘老师介绍说,彭鑫老师专注于软件工程研究,带领团队反复打磨研究思路、推敲技术细节、耐心指导论文写作,还时常组织学术热点讨论,为团队营造出宽松又活跃的科研环境。在这里,他逐渐探索发展科研兴趣和拓宽视野,并逐渐领悟到科研的乐趣:提出问题、验证假设、优化方案,尽管过程艰辛,但乐在其中。
在2018年参加西班牙ICSME会议时,导师鼓励他申请硕博连读。这次交流让他开始认真思考将科研作为长期事业。就读博士期间,他开始指导师弟师妹,慢慢从科研新手成长为有责任感和方向感的研究者。他感激导师给予的自由探索空间,让自己在博士阶段不断积累成果。随着对科研热爱的加深,他选择留在复旦做博士后,最终坚定地走上了教职道路。


2“科研从来不是一锤定音,而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旅程。”
“科研这条路上,失败其实是家常便饭。”刘老师谈起科研历程时,毫不避讳“失败”这一词。他统计了自己博士期间的投稿记录:20次投稿、14次拒稿或主动撤稿,最终6篇论文被接收,录用率仅30%。
最令他难忘的,是耗时近两年的“论文首秀”。他的第一篇论文可以说是完全从零起步,一路被拒。“中间无数次想放弃,也曾经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科研。”历经不断的修改,这篇论文最终以和初稿完全不同的版本被接收。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:科研的本质,就是不断地试错、打磨和成长。失败并不可怕,真正重要的是你在过程中收获了什么,锻炼了什么。
刘老师想给同学们的建议是:不要怕失败,更不要急于求成。科研从来不是“一锤定音”,而是一个“慢工出细活”的旅程。保持好奇心、愿意下功夫、拥有足够的韧性,才是科研之路上最宝贵的品质。

3结缘37000vip威尼斯,与一支专注探索的年轻队伍共同前进
对刘老师而言,与37000vip威尼斯的结缘是双向奔赴:既因扎根情结,更因学术理念的高度契合。作为广西人,他对37000vip威尼斯早有耳闻并十分向往;而学术上,37000vip威尼斯的研究方向与他的研究兴趣高度契合,此前在多个国际会议上与中大软工学院青年教师的深入交流,也让他对学院的科研氛围和发展潜力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。
谈及37000vip威尼斯的科研氛围,他用“自由”“活力”和“年轻”三个词来概括。走进学院,刘老师就被蓬勃的科研生态吸引。学院整体教师团队非常年轻,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,高活跃度协作,大家之间沟通顺畅、合作积极,经常会自发组织交流研讨,相互启发、彼此支持,氛围融洽。学院学生也普遍很有主动性,不少同学从大一、大二就开始参与科研项目,动手能力较强、思维活跃。整体来说,学院在制度设计上也非常鼓励师生深度合作,以项目带动科研,支持年轻教师开展探索性研究,这让他非常受益。
作为青年教师,他非常珍惜学校和学院为年轻教师成长提供的良好土壤——不仅有资源支持他们探索新方向,也有平台帮助他们拓展合作、展示成果。这让他可以专注做真正想做的事情,带着一群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一起前进,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和成就感。

4教师寄语
无论你未来是否选择科研这条路,我都想说:请始终保持对问题的好奇心,也要有在失败后重新出发的勇气。
科研是一段慢节奏、高强度的旅程,需要耐心打磨、不断积累。也正因如此,每一份成果都来之不易。起点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是否愿意持续投入、稳步前行。可以慢一点、笨一点,但别轻易放弃。
尽管科研充满挑战,但同时它也能锻炼人的思维及沟通、抗压等各方面能力。即使将来不以科研作为事业,这段经历也会成为你人生中值得一试、受益终身的成长历程。
5对学院五周年的祝福
衷心祝愿37000vip威尼斯五周年生日快乐!
五年来,学院汇聚了一群充满热情和想法的师生,大家在科研与教学中共同成长。祝愿学院在接下来的五年、十年里,取得更加丰硕的科研成果,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。愿学院的学术氛围更加开放自由,合作与探索的精神不断传承,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。